“雙碳”目標提出后,更是需要千千萬萬社會公眾的生產生活行為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在社會公眾的實踐行為中肯定良好環境所帶來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反對利益驅動下無節制的資源開發,拒絕以高污染、高消耗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鄙鐣姷膶嵺`能力來自其所內生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這種生態文明意識既是自發自覺的,又是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并非二元對立的矛盾,通過增強社會公眾的實踐能力,既可以帶來生態效益又能夠成就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共享發展家家都要抓,沒有選擇余地,同時要聚焦本地區主要問題,突出本地區重點領域,不能脫離本地區承受能力,更不能只顧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綠色、共享這兩頭?!薄皟缮健崩碚摓槲覀兇罅ε囵B社會公眾的實踐能力厘清了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培養社會公眾在生產生活行為中的實踐能力,當以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生活模式為準繩,以促進綠色發展為目標。堅持綠色發展要以我國各地具體情況為基本考量,將遵循自然規律與合乎自然承載力作為基本前提,充分評估生產開發與日常生活行為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雙碳”目標提出后,更是需要千千萬萬社會公眾的生產生活行為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在社會公眾的實踐行為中肯定良好環境所帶來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反對利益驅動下無節制的資源開發,拒絕以高污染、高消耗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
社會公眾的實踐能力培養是一個深入持久的系統工程。生產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生產,由此所支撐的綠色生活意識則體現出社會公眾的生態選擇導向。綠色生活方式選擇意味著個人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推進,將生態文明理念、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落實到具體的生活實踐當中,將生態道德素養培育與生態文明道德教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生活中養成自覺的生態環境保護行為,選擇綠色生活方式,減少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做生態道德構建者、生態美德實踐者、生態秩序維護者。
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力圖在人與自然之間構建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這種良性互動關系需要在以廣大公眾為主體的實踐中形成,需要以生態環境法律法規為底線、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為基本準繩去系統構建。與此同時,培育具有當代生態環境道德意識、踐行生態環境保護美德能力的廣大社會公眾,實現生態道德修養與生態美德實踐的知行合一,也成了一項需要長期加以重視的任務。加強培育社會公眾的實踐能力,以自然界生命的平等作為處理人與自然及其環境關系的基本準則,將尊重萬物生命視為人類面對自然界時秉持的首要態度。將綠色發展理念作為處理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關系的基礎前提,在同一個地球家園中實現人與自然生態的融合發展。平衡自我與自然、生存與生態、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