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中國農民,將目光放在了家門口的古樹、奇石、湖水上。千百年來賴以生存的農村環境,正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方式,創造出更多財富。
如何解決發展“升級”難題?一份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報告提供了思路。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是指特定地域單元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所有生態產品價值。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明確要求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制定核算規范、推動核算結果運用。
中國不少欠發達地區利用生態資源優勢,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打造生態宜居農村的同時,奔向共同富裕。
在這一背景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已經由地方試點、流域區域探索進入到全面鋪開階段。

“大部分欠發達地區通常也是‘生態高地’。這些地方探索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span>
鄉村秀麗的山水、優質的旅游資源,甚至是植被豐富的林地,都蘊藏豐富的可供開發的生態產品。在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上,人們發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個重要路徑。
在江西森林覆蓋率達88.3%的崇義縣,當地核算出有3.8萬余畝山林可用于林業碳匯交易。預計未來10年的固碳量達30萬噸,按照1噸空氣“賣”50元,可“賣”出1500萬元。